西安羊乐乐乳业有限公司
江西铭瑞食品有限公司
加比力(湖南)食品有限公司
安宝乐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
泉州市汉能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佛山市嘉清爽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湖南宏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湖南欧比佳乳业有限公司
广州贝玺日用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百顺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汉培仕(中国)爱婴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修正洋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卡倍多羊奶粉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孕婴童资讯

文章正文

    宝宝吐奶严重,宝妈应该警惕!
    发布日期:2019/1/17 共阅17429次

    宝宝吐奶,是很多宝妈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宝宝吐奶的问题,宝妈们需要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吐奶?

    宝宝吐奶的常见的原因有四种: 

    生理因素
    新生宝宝的食管粘膜比较柔嫩,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管壁柔软,食管的两个生理性狭窄(收缩环)还未形成,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因此,很多小宝宝在喂奶后会有一两口乳汁反流入口腔及口角边,或因体位改变而引起溢奶。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宝宝慢慢长大,这种状况会慢慢改善,一般出生后6个月左右可消失。喂养因素

    新生宝宝的胃是呈水平位的,食管与胃相连处的贲门括约肌收缩能力还较差,胃底部发育较差,摄入乳汁后容易使胃扩张。宝宝的胃容量也很小,刚出生1天大的宝宝胃容量约为5-7ml,就大概是一个玻璃弹子球那么小;到了第三天时,胃容量增到22-30ml,如一个大号玻璃球那么大;约到7天,新生宝宝的胃容量也才44-59ml,如乒乓球大小。如果在喂奶过程中由于喂养方式不太科学,如喂得太饱,喂得太急、太快,宝宝在吸吮时吸入空气。宝宝哭闹厉害时强行给他喂奶,或者是刚喂完就立刻把他平放等,都有可能会使宝宝溢奶或吐奶。所以,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应尽量避免在哭闹时喂,喂饱后要把孩子竖着抱起来,拍拍他的后背,让他打嗝排气之后再平放下来。同时,注意右侧卧位,头高脚低,以利于胃排空,减少呕吐的发生。

    过敏因素
    有些婴儿由于进食母乳或配方奶后,除了可出现过敏性患儿常有的表现,如脸面部、四肢、躯干、臀部等部位的湿疹、荨麻疹。反复出现鼻痒、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还可出现相应的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这种过敏反应多在进食后数天或数月后开始出现。然而,这种因过敏而致的吐奶在临床上却常被误以为是胃炎、胃食道返流或消化道出血等其他疾病。最常见的过敏是牛奶蛋白过敏。对这种因过敏反应而引起的吐奶,如果发生在单纯靠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身上,那家长可以考虑改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如果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宝宝身上,那么可能跟乳母未回避高蛋白饮食而“过奶”给宝宝有关。这时乳母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类等易使宝宝过敏的食物。疾病因素如果宝宝吐奶的现象不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善,就应该要考虑疾病因素。如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多在出生后2-4周才开始出现吐奶。最初只是为溢奶,而后呕吐逐渐加重呈喷射状。而且吐奶几乎每次都发生在喂奶后半小时内,吐出来的东西为带凝块的奶汁,不含胆汁,少数也可含咖啡样物或带血。先天性肠道闭锁的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开始出现频繁的呕吐了。呕吐出来的东西含有粪渣和胆汁,而且在腹部可以见到胃和肠型。患有肛门直肠闭锁的患儿,通常在出生后24-36小时无排便,但腹部很胀,还有呕吐,呕吐物带有含粪渣和胆汁样物。另外,当婴儿患有颅内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损伤、颅内出血时,亦可出现吐奶症状。除了吐奶外,这类患儿通常还可伴有咳嗽、腹泻、惊悸、发热、抽搐等症状。

    宝宝吐奶后如何护理?

    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势,一旦呕吐物进入气管会导致窒息。因此在让孩子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孩子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着时发生吐奶,我们可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吐奶后,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状况,在孩子躺着时要把孩子头部垫高,或者索性把孩子竖着抱起来。吐奶后,孩子的脸色可能会不好,但只要稍后能恢复过来就没有问题。另外,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补充些水分。

    补充水分要在呕吐后30分钟进行,孩子吐奶后,如果马上给孩子补充水分,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因此,最好在吐后30分钟左右用勺先一点点地试着给孩子喂些白水。

    吐奶后,每次喂奶数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在宝宝精神恢复过来,又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可以再给宝宝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喂奶次数可以增加。在宝宝持续呕吐期间,我们只能给宝宝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辅食。

    遇到宝宝吐奶,家长不要慌张,应根据宝宝吐奶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来解决问题,做好吐奶后的护理工作。

    启航孕婴童招商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
    ② 企业在本网发布内容,文责自负。
    ③ 如您因原创、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联系电话:010-57733502
    关闭此页】 【返回上页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