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店:导购如何记住奶粉营养成份表? |
发布日期:2018/12/19 共阅17401次 |
每一罐婴幼儿配方奶粉外包装上都按照国家标准展示着奶粉所含数量众多营养成分,刚入行的新手导购看着觉得无从记起。下面这篇文章教你怎样认识奶粉营养成分表。 01人体所需基本7大营养素是哪些?答 :人体所需基本7大营养素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1、蛋白质:人体的血液、肌肉、神经、皮肤、毛发等都由蛋白质构成;参与组织的更新和修复;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能源,是营养素之首; 2、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储存供应热量等。 3、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热量来源,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促进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作用等(我们吃的米饭馒头等许多主食就属于高碳水化合物)。 4、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须的一类化合物,既不提供能量,也不是机体的构造成分,但绝对不可缺少,如长期缺乏,即可引起代谢紊乱及相对应的维生素缺乏症。 5、矿物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帮助调节体内酸碱平衡、肌肉收缩、神经反应等。 6、水: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必须条件。水可以转运生命必需的各种物质及排除体内不需要的代谢产物;促进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等等。 7、膳食纤维:因其重要性,人们将它称为人体必需的第7大营养素。分为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其吸水溶胀性有利于增加食糜的体积,刺激胃肠道,清除体内垃圾;可促进双歧杆菌的发酵作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还能增加肠道内有益菌,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生长,增强免疫力。 以上7大营养素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热能营养素,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虽不提供能量,但却对人体正常健康运作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请记住奶粉所含的必须成份: 国家标准规定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必需含以下5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看着好熟悉是吗?这不就是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嘛!哎等等,怎么没有水和膳食纤维呢?) ♫ 为什么没有水? 水嘛!爸妈回家自己烧吧!将奶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冲调,就将奶粉还原成液态牛奶了。在宝宝喝的配方奶中,水是爸妈唯一可以掌控和选择的营养素。 ♫ 为什么没有膳食纤维? 近几年人们才意识到膳食纤维的好处与重要性,所以将其誉为人体所需的第7大营养素。因此还没有国家标准来规定它的必须添加性,所以在国标中还在可添加成份中。 但膳食纤维对宝宝有着积极作用,配方奶粉中的高含量蛋白如果宝宝没有消化吸收好会减缓肠道蠕动导致便秘,所以配方奶粉中一般都会添加水溶性膳食纤维。 如果宝宝喝的奶粉中含有膳食纤维,那么对改善宝宝的肠道健康,在宝宝消化、吸收、免疫、代谢等方面会有益处。 再复习下:国标规定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必需含以下5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再记住可添加成份: 国家相关标准中规定了婴幼儿奶粉中部分可添加成分,包括益生元、DHA、ARA、牛磺酸、肌醇、左旋肉碱、叶酸、胆碱、核苷酸、亚油酸、亚麻酸、膳食纤维等。 这些都是可添加但非必须添加的成分,但对宝宝健康成长都有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添加这些营养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配方奶成份尽可能接近母乳! 02请记住几个重要营养素的黄金配比1、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含量比例 6:4 ,才与母乳相似,易于婴儿消化吸收; 2、钙磷比例:母乳的钙磷比例为2:1,所以钙吸收率高,不易患佝偻病。而牛奶钙磷比例1.2:1,钙吸收率低,所以婴儿不宜喝鲜奶; 3、亚油酸(LA)和亚麻酸(ALA)的比例:应为5-15:1 ; 4、铁与维生素比例:维生素C是机体抗氧化剂之一,可助铁质维持在二价状态,促进铁的吸收,同时减少机体其他易氧化的营养素被氧化。 最后,记住不允许添加成份: 1、蔗糖、果糖:看奶粉成分表可知,碳水化合物是奶粉中含量最多的,主要成分为乳糖。而蔗糖可以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甜度是乳糖的5倍,不易被消化。国家明文规定1段配方奶粉中禁止添加蔗糖, 2、香精香料:卫生部公布《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及相关附件,把包括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在内的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的范围。国家明文规定1段配方奶粉中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料。 3、现在很多品牌3段奶粉中都会添加麦芽糊精,但其添加量是在国标范围内。一般含量占奶粉含量的10%—15%,如若超过30%,对其他营养素的配比就不科学合理了。其作用是防止奶粉结块,延长保质期 4、特殊配方不含乳糖:市面上还有一些特殊配方奶粉,如配方豆奶粉是完全不含乳糖的,是专为乳糖不耐受婴幼儿设计的配方。如果宝宝没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那么不宜选用。 |
启航孕婴童招商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 ② 企业在本网发布内容,文责自负。 ③ 如您因原创、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联系电话:010-57733502 |
【关闭此页】 【返回上页】 |